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欢迎来到开云官网唯一网址|开云电竟直播主要生产批发充气帐篷、消防帐篷、洗消帐篷、婚宴帐篷、医疗帐篷。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合作洽谈!
开云官网优良品质 厂家直供
全国咨询热线:0317-5616766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军报驳“一身作战行头=两部iPhone6”:黑也要够专业

时间: 2024-02-22 06:05:41 作者: 常见问题

  12月4日,《南方周末》网络版推出了署名黄尚与陈之琰的文章《单兵装备有多贵》(后简称“《装备》一文”)。

  《装备》一文开篇第4段提出,“2014年,中美军费相差近5倍。然而,两国单兵装备费用的差值却能达到十几倍之多。根据南方周末记者估算,眼下,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的标准配置,只需2部iPhone6低配手机的花销就能购齐,而美国大兵的战斗标配,却与一部中级车的价值相当,差不多是20部iPhone6高配版的价格。”

  4天后,《报》官方微信头条发表《无知的抹黑——评“作战行头只值两部苹果6”》进行反驳。

  报所刊文章逐条驳斥《装备》一文,文章最后指出“该文作者无视基本的事实,毫无起码的常识,完全凭着主观臆断为黑而黑,甚至不惜胡说八道则显然不可能真正扒出真正的问题——须知,黑也是要专业水准的,并不是随便什么脑残拍一下自己进水的脑壳就能干的”。

  为便于大家阅读,澎湃新闻()把两文分别用两种方式标示(南周文加粗,军报文不加粗)。

  第一个标注:急救包——开始就错,急救包放在那个地方,摸爬滚打时全压在身下和地面接触,不怕弄脏么?事实上那个包是指北针袋。

  第二个标注:水壶——作者连装具“左生活右战斗”的基本携行原则都不知道,居然认为水壶会挂在右边。事实上这是防毒面具袋。

  第四个标注:迷彩战术背心——也可以算对,具体说来,这恰恰被作者指责没有装备给官兵的06式特种兵防弹衣,上面有MOLLE(Modular Lightweight Load-carrying Equipment:模块化轻量负载装备)系统,可以加挂各种附件,价格当然也就不可能才280了。

  第九个标注:编制腰带——显然作者只知道我军列装了编织腰带,所以见到腰带就认为是编织腰带。事实上这是06式防弹衣或者06式战斗携行具自带的腰带,虽然也是编织的,但并不额外算钱,跟平时所说的“编织腰带”根本不是一回事。

  第十个标注:挎包——估计作者是实在找不到可以叫挎包的东西,所以就认为这个是挎包了。事实上,06式携行系统已经废除了传统的挎包(无论是早期的军绿色那种还是后来黑色的作为公文包下发却被各部队当作军绿挎包的替代品,在训练和演习场上怎么看怎么难受那个)概念,代之以双肩的突击包,当背着背囊(正式名称叫06式生活携行具)时,突击包则通过卡扣结合在背囊上。图中显示的其实就是作者的第二个标注——水壶。

  第十二个标注:雨衣——其实应该叫雨披,同时还是07式单兵帐篷的帐篷面,雨衣是有袖子的。

  第十三个标注:林地迷彩服——正确,能说出“林地”二字是全文中作者唯一表现出专业的地方。

  可以看到,在一共14个标注中, 3、5、6、7、8、13、14共7个属于一眼可见,稍有常识的人都认识的装备没有标错,其他7个稍微需要点知识的装备,有2个标的不准确,5个完全标错。

  某防空旅保障部长刘亚国能对今年的军费预算一口清,但当被问到“一个士兵的全身装备多少钱”时,却一再挠头。

  2008年起,就有西方研究所声称,中国军费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可“世界老二”的地位却未能给中国士兵带来更大的安全感。根据新华社2014年3月的英文报道,今年新增军费880亿元,而战场上关系士兵生死的单兵装备费却仍停留在5年前。

  2014年,中美军费相差近5倍。然而,两国单兵装备费用的差值却能达到十几倍之多。根据南方周末记者估算,眼下,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的标准配置,只需2部iPhone6低配手机的花销就能购齐,而美国大兵的战斗标配,却与一部中级车的价值相当,差不多是20部iPhone6高配版的价格。

  1994年,中国第一顶非金属头盔QGF02研制成功,头盔材质换成国际流行的芳纶,重量降了,抗弹率却升了。在军方的一次实验中,QGF02头盔的各项指标“完爆”美军的PASGT头盔,并赢得了“中华神盔”的美誉。

  头盔变得柔软,的作战理念也在这一时期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再硬碰硬,而更注重策略,讲究韬光养晦、以柔克刚。

  单兵装具高度信息化是新世纪战场上的显著变化,显然,QGF02头盔在设计之初,没想那么多。在这款头盔上,找不到美军PASGT头盔上为电子装备预设的接口和卡具的踪影,它就是一顶头盔,“一顶只有最低级防护功能的头盔。”一位军迷说。

  当然,头盔的功能也不只是防护那样简单。头盔戴在战士们的头顶,还展示着的形象。有人曾经研究之后发现,QGF02的“出炉”非常大程度上是因为驻港部队的需求。

  1996年,身着迷彩服的驻港战士在驻军筹备时就已经佩戴上了QGF02头盔,也是军内第一批戴上这种头盔的部队。而其他部队则要等到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时才陆续实现换装。

  然而,即便早在20年前就已经研制成功,到今天,QGF02仍然是属于少数人的装备。两年前,王富健所在的连队给战士们配备了这款“新型头盔”,一度让其他连队的战友“羡慕嫉妒恨”。

  “它比老式钢盔舒服很多。”当王富健不再年轻的颈椎享受起这价值1580元的体贴时,他也即将告别军营,退伍返乡。当兵16年,某部四级军士长王富健钟爱的还是那顶仍在服役的GK80钢盔。而对那些参加过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们来说,GK80则是他们很多人迟来的“救命恩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军方重视人员的“政治正确”,而头盔被认为是“弱者装备”,没再次出现在中国战士的军备清单之中。

  于是,1979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头顶单薄军帽的士兵付出了惨痛代价:因头颈部受伤造成的战斗死亡率高达50.8%。这一个数字是二战时就已戴上头盔的美军的1.6倍。

  战士们的鲜血,促使历史上第一顶头盔以最快的速度研发、量产,火速列装到前线士兵们的头上。在此后的法卡山战役中,GK80型钢盔让伤亡率明显降低。

  当GK80型钢盔正式列装全军时,战争早已结束,而它暴露出的问题却才刚刚开始。

  这种“以钢克钢”的头盔,采用232防弹钢材质,重量高达1.25千克,是名符其实的钢盔。每次戴到头上,都相当于头顶三瓶矿泉水。这样的重量是士兵们颈椎的“不能承受之重”,在战场上它能降低死亡率,而在训练场上却能提高得颈椎病的概率。此外,钢的热导体效应,虽然方便士兵们在战时拿头盔煮面,但在冬夏季节戴在头上却是个灾难,并很容易成为敌人射击的目标。

  在全军信息化作战的浪潮里,终于将“神盔”升级成带接口和卡具的“信息化模块头盔”,而此时的美军已经在考虑:如何让头盔更加智能?头盔能不能成为士兵的“第二大脑”?

  军报:首先,文章作者连我军新型头盔的型号发展都没有搞清楚——QGF02式头盔当然不可能让大多数官兵戴上,因为很快我军就改进了其生产的基本工艺,量产了QGF03式头盔作为我军的制式装备批量下发,QGF02式头盔很快就被取代,怎会是居然于“两年前”的2012年又列装了王富健所在的连队呢?

  其次,我军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为什么没有大量装备头盔?按照作者的解释——头盔被认为是“弱者的装备”,也就是说为了强调精神因素,故意不给官兵装备头盔。事实线年代以前我军的历史照片,会发现很多官兵戴头盔的场面,包括开国大典的阅兵方队中就有整方队戴头盔的士兵。难道是阅兵部队专门要在开国大典上和党中央对着干么?事实上,我军从来就没轻视过头盔对官兵的保护作用,只不过是因为财力所限加上制作水平的制约才影响了为部队大批量装备头盔的进程。即使如此,我军仍然利用缴获的头盔最大限度地装备了部队,甚至在解放战争的历史照片中就能看到很多戴着头盔的我军官兵的身影。

  第三,加附件与防护效果孰轻孰重?要在头盔上加装各种附件,就必须预留各种凹槽、接口,而这么多东西又反过来会对头盔的防护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美国著名的MICH2000头盔,为了可以适应数字化通讯设备的使用,不得不减少了防护面积。《装备》一文的作者一边强调头盔对官兵生命的保护,一边又无视加挂对防护作用的影响,真不知他到底看重什么。至于说起文中作者觉得02式头盔“找不到美军PASGT头盔上为电子装备预设的接口和卡具的踪影”就更让人觉得可笑——给我找张留着“电子装备预设的接口和卡具”的PASGT头盔看看!连PASGT(Personnel Armour System for Gound Troop:地面单兵装甲系统)和MICH(Moduler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Helmet:模块式整体个人无线通讯头盔)都分不清?

  第四,没有头盔对官兵生命安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装备》一文耸人听闻地说到“1979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头顶单薄军帽的士兵付出了惨痛代价:因头颈部受伤造成的战斗死亡率高达50.8%。”事实呢?根据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的记录,在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阵亡官兵中颅脑伤的比例为30.27%,面颈部伤的比例为2.39%,合计为32.66%,其中弹片伤只占了不到一半(13.35%)——众所周知,头盔的防护作用大多数表现在对弹片的防护,想防枪弹特别是步枪弹的直接射击还是力不从心的。不难看出,所谓“因头颈部受伤造成的战斗死亡率高达50.8%”纯属作者胡说八道。而且,总后卫生部还提供了一个数据的对比:在那战场战争中,伤员的颅脑、面颈伤比例为17.16%,仅略高于二次大战中的美军(16%),难道二战中的美军也不戴钢盔么?可见,没有头盔导致的伤亡远没有作者所说的那么危言耸听。

  南周:在单兵装备系统中,防护装具除了头盔还有更重要的防弹衣。而中美头盔之间的代差也存在于防弹衣之中。

  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中国军方决心花大钱为驻港部队配备较为完善的装备时,才发现在国内居然找不到一件多数国家早已给士兵配备的防弹衣。于是,军需装备研究所从国外买来的防弹衣上找到灵感并多次试验,才使有了“护神”防弹衣。

  已经成功研发多年的“护神”,在基层官兵眼里还是“神一样的存在”。并非神奇,而是神秘。

  “防弹衣?不知道单位有没有这么‘高大上’的装备,反正连队目前没有配发”。一位连长在电话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王富健入伍至今,只在2013年底和防弹背心有过一次亲密接触。一位将军来部队检查工作,官兵的射击考核被要求“实战化”。作为靶场的保障人员,王富健这才第一次穿上从仓库翻出来的“布满灰尘却崭新的防弹背心”。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防弹衣并不低调,它以低廉的价格和可靠的防护性能受到追捧,相比800美元的均价,中国防弹衣仅499美元的价格极具竞争力。

  今天,中国已是防弹衣最大的出口国,除了荷兰和美国,中国是第三家从原料研发到制作,一条龙生产防弹衣的国家。

  有数据显示,战场上死亡总数的80%是由中速流弹和碎弹片造成的。穿上防弹衣后,流弹和碎弹片可被有效地阻挡,伤亡率亦能降低58%。既然效果如此,可为什么中国士兵穿上防弹衣却那么难?

  某联勤分部教导员崔贤为认为,不是钱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在重视人员战斗精神的队伍里,过多的防护装具,不但让士兵的体力吃不消,还会削弱政工干部苦口婆心培养的战斗作风,“有领导就觉得,你把士兵包裹得太严实是种溺爱”。

  “单兵防护装具应该比一架先进大炮重要得多,”掌管单位装备的某部军械助理员刘洪辉说,“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有防弹衣,有头盔,从心理上来说就有一种安全感,对鼓舞士兵的斗志,敢打必胜的信心都非常有好处,这和战斗精神不冲突。”

  这一观点得到一位政工干部的认同,“我们教育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如果从物质上给他配备先进的防护装备,他心里就非常踏实,敢打敢胜的决心就更强。”配备防弹衣不仅是对生命的关心,更是对战斗力的保障。

  “再好的装备,不列装也是白搭!”没穿过防弹衣的那位连长说,“等打仗时再配发,结果只能是,老的用惯了,新的不会使——平常就没练嘛。”

  某部倒是装备了少量防弹背心,但也限于“保障打靶时,才穿穿”,至于日常训练,“用不着啊,再说那东西太沉,穿身上影响训练”。

  近年因战场的需要,美国士兵们除了有头盔、防毒面具、防弹衣,还有护膝、护肘、面罩加防风眼镜。现在,为了消除驻阿富汗美军“头部有钢盔保护,身体有盔甲,但下半身什么也没有”的抱怨,五角大楼送去了贴身的关怀,每人一条防弹内裤,以帮他们把“根”留住。

  军报:诚然,美军官兵防护装备确实要比我军官兵全乎得多,说他们是从头包到脚也不算夸张……按照美国陆军的条令,美国陆军的单兵负重分三种:1、战斗负重(fighting load,相当于我军的轻装):63磅(约28.6公斤),这是步兵在接近敌人、随时有可能近战的时候的负重。2、行军负重(approach load,相当于我军的全副武装):101磅(约45.8公斤),这是步兵在行军中的负重,在交战前要减轻到战斗负重。3、应急负重(emergency approach load):132磅(约60公斤),这是在困难地形、车辆补给一时上不来时的负重。能够正常的看到,美军标准的“轻装”已达到我军“全副武装”的程度,而“全副武装”要比我军的全副武装重1/3左右。这这3种负重标准中,全套的防护装备(包括头盔、防弹衣、防弹内裤等)是雷打不动的。其结果是,根据美国陆军的数据,从2003年到2009年,美国陆军由于肌肉和骨骼伤损而退役的士兵增加了十倍。由于士兵被沉重的负荷压得筋疲力尽,无力有效地作战,实际上增加了伤亡的概率,或者放跑了敌人,间接地增加了己方的伤亡率。所以反而是执行最危险的任务,最需要被保护的美军特种兵被允许将士兵负重降低到40磅(约18.2公斤),包括取消防弹衣和头盔!这也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好莱坞大片时会发现,片中的特种兵经常既不穿防弹衣也不戴钢盔。

  而且,还应该考虑到,美军需要应对的敌人是只有轻武器的各类反美武装,即使其有爆炸性武器,除了路边炸弹外,主要都是手榴弹、小口径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等,相对于其杀伤力,防弹衣虽沉还是有明显作用的。而我军的作战对象却是现代化的正规部队,其杀伤手段主要是各种大口径高爆榴弹、航空炸弹、导弹……在这些武器的威力面前,是穿得沉甸甸地硬扛还是穿轻便点好迅速找地方隐蔽,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防护和灵活性的矛盾,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军队——防护不足固然增大伤亡,防护过度导致灵活性下降一样会增大伤亡,所以冷兵器时代的重步兵、重骑兵最终都让位于机动性更好的轻步兵、轻骑兵,机械化时代的中型坦克最终凭借防护与机动力的平衡取代了防护力超强的重型坦克成为主战坦克。

  南周:一把价值约4300块钱的95步枪,是王富健身上最贵的装备。尽管这样的价格还买不到一部战士们最近经常讨论的iPhone6手机,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对95步枪的喜爱。

  “因为它太帅了!拿上它,浓浓的特种兵味!”战士们喜欢95步枪,因为这把枪比流行了30年的81步枪“酷多了”。

  当然,让人着迷的95步枪也不只是漂亮。在的设计上,美军要求尽可能在更远的距离上杀伤敌人,而前苏联则强调武器的皮实耐用以期达到连续不断进攻的目的。可以说,95步枪夹杂着美式与苏式两种设计思想,在操作中也更为精准、可靠。

  从王富健入伍起,95步枪一直在兵哥们闲聊话题排行榜上,紧随涨工资位列第二。他曾以为,自己会带着一枚95步枪弹壳和遗憾离开部队。那枚弹壳是他带过的一名士兵,参加特种兵选拔时,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在射击考核中悄悄留下的,作为退伍礼物,送给“常常念叨却从没摸过95步枪的王班长”。

  幸运的是,在离开军营前,王富健终于有机会把95枪挎在胸前。2013年,那些在驻港部队用了十几年的“老枪”在部队崭新列装,单位还特意为此举行了授枪仪式。

  虽然终于摸到了梦寐以求的95步枪,但却让王富健高兴不起来。在他看来,仅仅是扳机护圈偏小这一点,就会使95步枪在实战中形成致命的缺陷。

  “处于热带和温带的部队倒还罢了,而戴着厚重的防寒手套,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执勤的士兵,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气温里,设计师给了他们一个艰难的抉择,要摘掉手套吗?”

  手榴弹袋、挎包、胸挂弹药装具、防毒面具包、水壶、背包、枪械等物品累积起来,一个士兵肩膀上挂的各种肩带能够达到十几条之多。这些带子不但互相干扰,就连喝口水也要把所有的带子都重新调一遍,对那一代老兵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装具谈不上设计,更没有人体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考虑。然而,单兵装具不仅要确保物资携带,还要保证不妨碍士兵的各种动作。

  “不会在跑动中掉得七零八落,在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又能够准确迅速的拿出来。这并不容易,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人机工程学。”某部军务科长马宝明说。

  一位联勤部的军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除了笔直的军姿、高高隆起的胸脯,典型阅兵式的形象深入人心外,战斗着装却五花八门,缺乏统一制式形象,单兵装具也没有军标。“只有人装结合,才是真正的‘唯人论’,也才是以人为本。”

  在关心部队装备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眼中,部队长期将着力点放在“加强国防科研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上,对单兵装具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高科技武器装备需要发展,”马宝明说,“‘大武器’、‘大装备’我们已追上了,但单兵装备呢?它不仅关系到士兵的切身利益,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战争的结局。”

  现在也慢慢发生了改变,研发的07式携行装具正在努力解放新一代军人。原本绑在身上的十几条绳子,如今不足五条,王富健手下的新兵们终于不用再忍受“五花大绑”的痛苦了。

  军报:自从95式步枪取代81式步枪列装我军,近20年来一直毁誉参半。让人不明白的是,文中一不说军迷们最不满的瞄准基线过高,二不说部队官兵最不满的故障率高,却专挑了一个扳机护圈太小,戴着厚手套时手指伸不进去来说,这也反映出了文章作者本身对有关问题就没有真正的了解,以至于说不到要害。事实上,恰恰是这个寒区部队反映的扳机护圈问题最不是问题——首先,扳机护圈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扳机不至于被异物触发,如果护圈过大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其次,戴着太厚的手套去扣扳机,由于隔着厚厚的手套导致敏感度下降,“两道火”、“匀压慢扣”、“有意识击发无意识响枪”等动作要领难以实现,将直接影响射击效果。至于冻手的问题,戴一双右手食指可以挑开的手套就能解决了。事实上,长年生活在寒区的猎手们,在冬天打猎时也往往直接用手指扣动扳机,难道他们的枪扳机护圈也太小?

  “战斗着装却五花八门,缺乏统一制式形象,单兵装具也没有军标”,这是文中用于描述我军单兵携行装具的话。固然,我军过去的单兵携行装具缺乏系统模块设计,各自独立,互不协调,导致我们的官兵长期以来戏称自己是“五花大绑”,确实应该努力提高,事实上我们的有关部门这二十多年来也一直在努力中,从91式到06式,已经设计并在一些范围内列装了两代新式的携行具。尽管即使是最新式的06式战斗携行具也未尝没有可以大加吐槽的地方,但要说我军的战斗着装土到了“缺乏统一制式”、“没有军标”则再一次曝露出文章的作者对我军的真实的情况绝对没概念——即使是最原始的“五花大绑”式,我军也明确规定了每个士兵携行的装具种类与数量(背包、挎包、水壶、防毒面具、手榴弹、锹/镐等),携行的方式(俗称“右战斗左生活”、“三紧一靠后”等),相关战备规定甚至详细到带几身衣服,几副领花,何谈“缺乏统一制式”,怎么叫“没有军标”呢?

  南周:最近,王富健到宁夏参加了某军区组织的“大规模协同对抗演习”,这是他退伍前的告别。

  这一次,王富健确信自己不会像新兵时的那次紧急集合那么狼狈。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八一大裤衩的绳子会突然松开,而内急的时候又死活解不开。现在,战士们都换上了更舒适、通透性更好,最重要的是有松紧带的内裤了。

  也不用担心匆忙打就的“三横压两竖”背包,丝毫没有征兆地在急行军的路上散开。现在,新式背囊虽然与人体力学的要求尚有距离,但至少背囊不会牵上十多条绳子,再让他像个粽子。如今只剩4条,那是水壶、防毒面具、枪带和挎包。背囊的最底层是雨衣,除了防止被褥受潮,雨衣还承担防化服的功能。

  接着的装备决定了行军一天后的休整。位于背囊最上层是脸盆和全身最贵的07式荒漠大衣,约500元。90后的战友们大都买了一条睡袋,配发的被褥无论是舒适性、便携度还是保暖效果都比不上睡袋,可睡袋不是制式装备,大伙儿们只能自掏荷包了。

  王富健背囊的外侧有两个口袋,分别放着拖鞋和胶鞋。对应身体的左右两侧则是挎包、水壶和防毒面具。战斗物资在右手侧,是出于实战考虑,幸好王富健不是左撇子。水壶的式样16年变了三次,却始终没软管吸水设计,还得仰脖子喝水,难免会增加暴露目标的几率。

  新迷彩服、新挎包、新头盔、新武器、新弹药携行具、新军靴,军旅的最后,一切都是新的,除了王富健自己。

  眼下,他是连队最老的兵。眼前军校毕业仅四年的连长,在他十六年的履历面前,也是个“新兵蛋子”。

  王富健披挂整齐,全身由里到外都是军工品质,价值约9387元。他必须带领其他7名战友,跟上队伍。因为他戴的头盔里面,没有配备美国大兵拥有的微型无线电设备、话筒和耳机。非但没有这些,连电台也没有,全连也才两部电台,那是供连长、指导员和上级保持联络用的。时至今日,仍然和16年前一样,“通信”。只是这次轮到另一个一脸稚气的新兵了。

  王富健的口袋里,甚至都没有一部80元的指北针,班里只有少部分人才有。380元一只的手雷,因为只有在真正作战时才会用上,没有大范围配备。在他身后指挥所唯一的夜视仪里,由于光学效应,他看上去就像没穿衣服。

  他没有的清单还有很多,强光手电、夜视仪、无线通讯器材、护膝、护肘、作训包、防弹内裤、消音器、光学瞄准镜……

  军报:“全连也才两部电台,那是供连长、指导员和上级保持联络用的。时至今日,仍然和16年前一样,‘通信’。”这是文中对主角王富健所在连队的描述,相当有杀伤力——要知道,早在抗日战争时,国军的中国驻印军系统都能做到连长有电台了。可惜,作者又显露出了对我军通信装备情况的完全不了解。且不说早期的861、884连排指挥机早在80年代就已经列装全军,90年代中后期,我军也逐步将新型的115连排指挥机列装部队,甚至在21世纪初连班长电台都开始列装部队。尽管这些电台在部队的实践使用中仍然有不尽人意,大可改进之处,但“有没有”跟“好不好”可是质的差别,怎会是连排长都没有电台——没有装备和装备了部队由于自己的原因不用是两回事。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我军已经列装了几十年的连排指挥机居然在王富健所在连没有装备到排级,有必要分析一下王富健到底在什么单位。

  从这篇文章来看,当了16年兵的老班长王富健显然是核心人物,在文章的四大版块中,他先后对护具、枪械、携行具、通信装备发表了意见,应该是文中信息的大多数来自。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兵呢?从文中的信息所披露的来看:

  第一,他是一位有着16年军龄的四级军士长。按照我军改选士官的相关制度,军士长,哪怕只是四级军士长,已经是有一定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单位或部门才可能有的士官,这说明王富健显然不是普通的步兵,他所在的连或营显然也不会是步兵单位——文中有一句“如今只剩4条,那是水壶、防毒面具、枪带和挎包”,没有手榴弹袋,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王富健所在部队2013年才换装95式步枪。按照我军目前的装备情况,通常边防部队换装的是03式步枪,正规野战军则是换装95式步枪,由此能够判断出,他所在的部队应该是野战军,而不是边防部队。在野战军却又是2013年才换装95步枪,则说明他所在大部队应该也不是步兵团或者是步兵师(旅),更不会是特战部队,而应该是装甲、炮兵,或者其他保障部队。他所在单位装备有夜视仪,说明是后勤或技术保障单位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装甲部队的话,车上都有电台,不可能只有连长指导员才有,可见他在炮兵部队(而且得是牵引炮兵,因为自行火炮上也有电台)的可能性最大,这一点从他们班有8个人也能够获得侧面的证实。炮兵部队的电台虽然也是至少配到排级(实际上炮兵部队的无线通信装备要优于步兵部队),但由于占领阵地时都是以连为单位配置,能够最终靠有线通信保障,所以出于种种原因,只带上连长和指导员的电台是有可能的——但这不是装备问题,而是使用问题。

  2013年底,王富健由于要向上级表演而穿上了“布满灰尘却崭新的防弹背心”。军迷应该都知道,在我军最早只有维和部队由于联合国的要求才普遍列装过防弹背心,另有一些特殊单位(如特种作战单位)也小范围地列装过防弹背心,新式的防弹背心从名称上都叫“06式特种兵防弹衣”,可见其预定的列装范围就是特种兵这样的特殊单位。而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王不是特种兵。既不是特战分队,又不是维和部队,甚至不是步兵单位,根本就不属于防弹衣列装的范围,那他们单位又哪来的已经放的“布满灰尘”(说明已经列装很久了)的防弹衣呢?

  更重要的是,作为单兵装备,首先考虑的对象是标准的步兵,因为步兵代表了战场上最典型的战斗人员,在步兵的基础上,其他单位特别是技术单位的装备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有很多步兵需要但技术单位不需要的装备自然就不会列装。所以要了解单兵装备,自然应该是步兵部队(或者是特战单位)的人最有代表性。奇怪的是,本文作者放着全军那么多步兵单位不调查,却偏偏要找非步兵非特战的技术单位,且身份定位都很矛盾的老士官王富健来了解单兵装备的情况。

  本文无意否认我军单兵装备问题仍多,尚需全力发展的现实。但如果像《装备》一文的作者这样,无视基本的事实,毫无起码的常识,完全凭着主观臆断为黑而黑,甚至不惜胡说八道,则显然不可能真正扒出真正的问题——须知,黑也是要专业水准的,并不是随便什么脑残拍一下自己进水的脑壳就能干的。

本文标签: